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东华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地质学院,创建于1956年。全校占地面积3000亩,共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南昌本部、枫林校区和抚州校区,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东华理工大学既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也是省部共建高校,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土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江西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军、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著名研究型大学。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2011年学校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东华理工大学理科基础扎实,工科实力雄厚。2004年被教育部评估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以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1956年建校以来,东华理工大学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成为中国核工业开路先锋和核燃料循环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涌现出包括长江学者和大学校长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中国核军工事业、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东华理工收购南昌理工学院枫林校区南苑,2013届会有部分专业迁居枫林(主要是文科专业)。
太谷地质学校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6年6月在山西太谷创立了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2]
1958年6月 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
1959年9月 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学校迁至毗邻素有“中国铀都”之美誉的721矿的江西省抚州市,校名改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本科)。
1969年至1973年 受“文革”的影响,学校停办。
1974年 开始筹建复校。其间培养了三届中专生。
1978年4月 复办大学,校名为抚州地质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历史照片1982年1月 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学院是全国第一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9年4月 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学院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转属地省管理,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管理体制,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前身)与江西省政府签署共建协议的第一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
2002年1月 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华东地质学院。
2002年4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
200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江西省政府双方签订了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议,东华理工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同时挂牌成立。
2007年1月 经专家组讨论通过,同意东华理工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
2007年5月18日 学校正式挂牌,成为东华理工大学。
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2013年5月16日,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举行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签字仪式。
东华理工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0000余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绝大部分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涌现出包括长江学者和大学校长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共和国的国威和军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外,东华理工的校庆日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是同月同日,为1964年10月16日。
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2001年6月3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国防工科委共建该校签字仪式在南昌举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华祝和省政府副省长胡振鹏在仪式讲话并分别在协议上签字。
2001年7月,学校与香港网大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共同开办华东地质学院网大国际学院(独立二级学院),现为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2002年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受聘该校名誉校长仪式在南昌举行,副省长胡振鹏出席仪式并向钱院士颁发了省政府聘书。钱七虎院士为总参科技委副主任、少将军衔、全国政协委员。
2002年1月15日,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并入该校,当日,南昌校区挂牌。
2002年3月6日,该校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报送的“地热水样品化学分析实验室比对项目”420个数据全部正确,100%被接受,获18国实验室比对项目第一名,该测试研究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参比(仲裁)实验室。
2002年4月18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华东地质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6月8日,学校隆重举行新校名揭牌庆典。
2003年6月16日,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东华理工大学。
2004年3月9日,校教学实验大楼工程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定为 2003年度国家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是江西高校中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工程项目。
2004年11月13日至19日,国家教育部对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实际考察和评估。专家组对该校的本科教学水平给予充分肯定,用“六个没有想到”给予了高度赞扬。
200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学校被中国人民海军确定为招收国防生定点高校,并下达了2005年国防生计划。同年5月,举行了共同培养国防生签字仪式。
2005年2月28日,省教育厅公布了2003-2004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结果,该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全省70所大中专院校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二,被评为江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2005年7月21日,中核集团与该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向东华理工大学预定急需的核资源勘查与核技术等领域博士生61人、硕士生256人以及本科生1000多人。
2006年初,教育部函告东华理工大学:学校被列为国控核类专业战略人才储备培养的11所高校之一。在核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东华理工大学正式跻身国家队。此前,学校还荣获了“‘十五’期间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特殊贡献奖”。
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2006年4月8日,中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首次实质性合作在该校启动。该校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俄罗斯科学院科拉中心矿山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院院士梅尔尼科夫代表两国专业学会和科研院所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2006年10月16日,该校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国务委员陈至立发来贺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副省长孙刚、中核集团总经理康日新、中核建设集团总经理穆占英、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等分别发来贺信或题词。
2006年12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国防科工委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陈求发、副省长孙刚出席签字仪式,并分别代表国防科工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协议上签字,为东华理工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揭牌。
2007年5月18日,东华理工大学揭牌庆典隆重举行。省政府副省长胡振鹏、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现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副主任张华祝、原国家教委党组成员、国家语委党组书记朱新均,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渠承军少将、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委副主任、名誉校长钱七虎院士、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等100多名嘉宾和全校师生一起欢庆揭牌。
2007年6月,该校乐长高教授主持的《离子液体在药物和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李荣同副教授主持的《菌核侧耳东华虎奶-1号人工驯化及栽培技术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7年7月19日,该校荣获“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牌匾,成为首批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
2007年8月15日,该校“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正式列入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2007年12月31日,从《北京科技报》获悉,该校陈焕文博士发明的"EESI-MS的新技术"入选该报推出的"2007中国科学十大发现",跻身前三名,受到媒体的热点关注和高度评价。
2009年,中核集团与江西省政府签订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的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与核类人才的培养。这是中核集团首次与省级政府共建一所大学,也是江西省首次与央企共建大学。
2009年5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联合摄制的28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国防生》在东华理工大学南区开机拍摄,该剧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选培办推动摄制的。作为国内首部涉足国防生题材的电视剧,《中国国防生》涉及国防生的训练、学习、生活和爱情,反映了国防生的思想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和转变过程,展现了国防生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
2009年10月22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该校陈焕文教授研究团队关于“粘稠物检测”质谱方法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期《自然》“研究亮点”报道唯一的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温家宝视察东华理工大学2010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抚州市委书记甘良淼、市长张勇等省市领导陪同下,莅临东华理工大学视察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慰问入住学校的父老乡亲,看望奋战在安置一线的师生员工,并对东华理工大学救灾工作十分满意。
2010年3月,该校“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被批准为2009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依托该校的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10月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现代质谱实验室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隆重举行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签字仪式。国防科技工业局胡亚枫副局长、江西省孙刚副省长分别作了讲话,并在共建协议上签字。为落实省、局共建协议,该校先后与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等签署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合作协议,校企携手共促核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学校核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等1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获批,使该校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从2个增加到14个。按二级学科计算,该校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从30个增加到65个;该校在环境工程等5个领域获得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使该校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领域从5个增加到10个。
2010年10月,该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
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高职院校测绘技能大赛中,该校参赛队分别获得综合项目第一名和团体总分一等奖的佳绩。
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
2012年12月6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徐跃进在以《铸魂育人党旗红、科学发展满园春》为题的学校党建工作汇报中,指出2007年~2012年间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一是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为标志,该校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二是以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为标志,该校科研平台建设实现新提升;三是以陈焕文博士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标志,该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四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获批为标志,该校军工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五是进入到21世纪初,该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国防基础研究等系列国家级别的现代科技研究项目,每年的科技研究经费均为9000多万元,2012年到账经费突破1.2亿元;进入到21世纪初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600多篇,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39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该校特色的科技研究成果,在普通高校的学术“平原”上造就特色“高峰”。
2013年3月,该校被评为“2012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朱志权同志被评为“2012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3年5月16日,国土资源部、江西省政府共建东华理工大学签字仪式在江西南昌举行。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出席签字仪式,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张少农、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在协议上签字。国土资源部把共建工作纳入全国国土资源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学校与部属单位开展广泛合作,支持学校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实习基地和学校博物馆建设。江西省政府把东华理工大学的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学校科技实力雄厚。建有40个研究所,4个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多位教授受聘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 学校被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该校的国家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参比实验室。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0~2013年间,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及SSCI收录1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80余部。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54项,发明专利10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突破1.2亿元,居江西第二,科研实力执江西省工科院校之牛耳。
科研机构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单位
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
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
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核资源与环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2004年2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环境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省财政厅、省教育厅)
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地球环境”实验室(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和江西省国际合作基地)
“核资源与环境”国际合作基地
工程研究中心
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参比<仲裁>实验室,具备核地学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测试)
“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核辐射探测及应用”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东华理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42项,校级教学成果145项。
2005至2010年间,东华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5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共有17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6项,其中:国际原子能资助项目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
进入到21世纪初,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基础研究等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过9000万元,2012年到账经费突破1.2亿元,居江西第二;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39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多项,2010年~2013年间,该校共发表科技研究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及SSCI收录的达1000多篇,并出版了科研专著、教材、译著80余部。取得了一系列特色研究成果,在普通高校的学术“平原”上造就特色“高峰”。
东华理工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陆续派出专家、教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出访20多个国家、80多批次、220多人次。2006年以来,先后派出10多位科学家去日本科技厅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并互派留学人员。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还长期聘任国外资深专家来校任教。
东华理工大学实施“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战略,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发展内涵的方针,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教授、副教授636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井冈学者”1人、“东华学者”2人,具有博士学位30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0人,省级骨干教师5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200多位国内外兼职教授。学校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校长。
省级教学团队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创新实验区
核地学类应用开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核工业部级
重点学科名称 | 级别 | 批准单位 | 相匹配的本科优势专业 |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 | 部级 | 核工业总公司 |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
水文学,及水资源 | 部级 | 核工业总公司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
分析化学 | 部级 | 核工业总公司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
核技术与应用 | 部级 | 核工业总公司 | 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 |
省级
重点学科 | 级别 | 批准单位 | 相匹配的本科优势专业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遥感科学与技术 |
地质工程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计算数学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企业管理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市场营销,会计学 |
应用化学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
材料化学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
核技术及应用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江西省高水平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
核科学,与技术 | 省级 | 江西省教育厅 |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地球科学学院(核资源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法学院
艺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理学院
软件学院
体育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测绘工程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研究生院
国防科技学院(核能学院)
海军后备军官学院
师范学院
高教研究所
国际教育学院
时 间 | 校(院)名 | 校(院)长 | 任职时间 | 校(院)党委书记 | 任职时间 |
1956-1958 | 太谷地质学校 | 王 涛 | 1956-1958 | 赵巨丰(总支书记) | 1956-1958 |
1958-1959 | 太原地质专科学校 | 王 涛 | 楚予民(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58-1959 | |
1960-1969 | 抚州,地质专科学校 | 程 平 | 1960-1969 | 程平,(代) | 1960-1969 |
1973-1978 | 抚州地质学校 | 王 涛 | 1973-1978 | 王涛,(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 1973-1978 |
1978-1981 | 抚州地质学院 | 王 涛 | 1978-1981 | 唐占印(兼) | 1978-1981 |
1982-2002 | 华东地质学院 | 王 涛 | 1982-1983 | 王 涛 | 1982-1984 |
王 祥 | 1983-1988 | 丁联池 | 1984-1991 | ||
李学礼 | 1988-2001 | 王 壎 | 1991-1997 | ||
苗靖贤 | 1998-1999 | ||||
周文斌 | 2001-2002 | ||||
2002-2006 | 东华理工学院 | 周文斌 | 2002-2004 | 许从年 | 2002-2006 |
刘庆成 | 2004-2007 | ||||
2007~ | 东华理工大学 | 刘庆成 | 2007~ | 许从年 | 2007—2011 |
徐跃进 | 2012~ |
核工界
王森,原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助理,纪委书记,现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潘建明,中核集团办公厅主任,原国务院秘书二局副局长。
王英稳,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党组成员、副主任,中核韶关锦原铀业公司总经理。
陈跃辉,中国国核海外铀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原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
何剑,中核建设集团规划控制部主任。
孙习康,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
宋史刚,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第四届黄汲青地质奖。
周锦中,江西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江西中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三民,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牟庆山,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局长。
徐开云,江西煤田地质局局长。
刘绪良,核工业西北地质局副局长。
董利明,核工业甘肃地质局局长。
岳永华,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
何观生,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总工程师。
陈安平,第四届黄汲清地质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核工业二O八大队总工程师。
宋绍铭,浙江有色地球物理应用技术院院长。
曹继伦,云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院长。
金有生,陕西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院长。
庞兴才,核工业西南建设集团董事长。
张晓伟,核工业工程勘察院院长。
彭友君,北京城建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
闫德刚,北京航天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
马履晋,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科学界
龚健雅,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武汉大学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该校测量系。
刘成林,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四届黄汲青地质奖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海洋与非金属矿产研究室主任。
施尔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名化学家。
应明生,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王耀南,湖南大学电信学院院长(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李子颖,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林元华,清华大学材料系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博士,东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侯增谦,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雷怀彦,厦门大学博导,中国科学院兰州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美国科学协会会员、 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副主委、 博士生导师。
周世健,江西省科学院副院长。
赵少荣,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部曾成功中期预报1996年云南丽江大地震。
赖绍聪,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大地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四届黄汲青地质奖。
谢刚生,中国知名地理信息产业专家、南方测绘集团总工程师、南方数码总经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李建平,德国Bayreuth大学地质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获1995年获第五届中国地质青年科技奖“银锤奖”
刘国祥,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郭冬发,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派员、赴伊拉克核查成员之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实验测试分会副主任委员。
刘庆元,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通信评议专家、中南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书记。
钟敏,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焕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先后荣获瑞士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谢红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
政界
刘开勇,中国中丝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肖斌,历任湖南省信息产业厅总工程师、党组成员,衡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丁式江,历任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副厅长。海南万宁市委书记,曾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李树兵,原交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现任宁波海事局副局长。
马旭,历任成都民族宗教局局长,金牛区区委书记,成都市直机关工委书记。
杜锦湖,原吉安地委副书记。
李智富,中共抚州市委常委、临川区委书记。
刘爱才,湖南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饶剑明,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
尧希平,上饶市委副书记。
陈卫民,萍乡市人民政府市长。
吴凤雏,抚州市人大副主任。
商界
方励,著名制片人,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世界上最大的集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裁,2002年辽宁大连“5.7”空难飞机黑匣子成功打捞者,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在该校和中国地质大学设立了“方励奖学金”。
何祖元,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
王小平,西安大地测绘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宏,深圳市威尔德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徐地华,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左飙,安徽省环太金属矿产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天霖助学金捐助人。
李东升,深圳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冠美集团董事长。
余畅池,上海法智特总裁。
任新华,江西新瑞丰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凌均威,湖南华湘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
杜江,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三五三七制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陈康仁,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
周群,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深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惠州深能投资控股公司总经理。
刘恩元,深圳昌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祝永进,上海捷丹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雄博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鹰潭商会名誉会长。
魏云龙,南昌顺外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总经理。
赵炳申,全国人大代表、 原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
邓小兵,惠州市明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育界
周文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著名水文地质和核废料处置专家、南昌大学校长。
罗嗣海,江西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李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丁联池,原南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康民,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唐振平,南华大学副校长
周国清,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美国Old Dominion(奥多明尼昂)大学终身教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
黄新建,南昌大学总会计师。
齐福荣,防灾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蒲守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
刘春平,原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副主委。
张天恩,核工业干部学院院长。
周良陀(抚州师专),江西公安学院副院长。
其他
李新,现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先后担任云南电视台《法制大视野》主持人、,云南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云南代表队参加央视青歌赛项目执行人。
席殊(抚州师专),著名书法家,京旌旗席殊书屋有限公司总裁。
罗云,资深法律专家,浙江浙江省省直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贺金衡,Access专家,2003当选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
何为民,海南省公安厅原电子及计算机总工程师,原“金盾办”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东华理工大学风景照东华理工大学自1956年创建以来,始终牢记办学使命,在光荣而曲折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保持、发展了鲜明的“东理工特色”:艰苦奋斗,为国奉献,构建核军工学科优势群。伴随着祖国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学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勤俭办学,成为中国核工业开路先锋和核燃料循环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东华理工大学提出了以“人才兴校,科技强校”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内涵拓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求真务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开放式、高水平一流的核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东华理工大学办学条件优良,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拥有地质博物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馆、艺术楼、游泳池、室内球场、体操房和标准田径场等,学生公寓配置宽带网和电话。学校生均教育资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本科教育视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和强校之基。在校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
2010年10月,该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全国核工业系统“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2007-2009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和2004-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余万名高级人才。
三个没想到与六个没想到:
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有一所办学历史这么长的学校,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集聚了这么多的博士和硕士,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有办学条件好、校园环境如此美的学校。
2004年教育部对该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专家评价六个没想到:学校变化如此之大,办学条件如此之好,教学成果如此之多,对国家贡献如此突出,教师如此爱岗敬业,评建氛围如此浓厚。
东华理工大学图标校训
明德厚学,爱国荣校。
校歌
我们从太行走来,扎根在红土地上,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在艰辛中奋斗成长。
我们在这里耕耘,育英才薪火相传,在科学的海洋里探珠摘贝,用青春放飞理想。
我们从这里走出,奔向那四面八方,投身到国防军工现代化建设,在创业中铸就辉煌。
啊,这就是东华理工,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明德厚学,爱国荣校,向着美好的明天,展翅飞翔。
简称
东华理工大学之所以起名东华,因东华往往寓意东方华夏。传故宫东华门“纵九横八”,是个逢凶化吉之地。清代大型编年体史书《东华录》,就因清国史馆设在东华门内而得名。诸如“轩辕之地东方,苍雾灵洲以北,大洋深处有片海域,渊深浩瀚,海中有大洲,物华天宝,名为东华洲”、“传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等都有富贵华容之意。
东华理工大学现属于核工业系统和工信部。简称“东理工”,可与曾同属于国防科工委的“南理工”、“北理工”遥相呼应,另亦喻其明德厚学之意。
要树立好“东理工”的知名度,维护“东理工”声誉,关键还在于内在发展,求真务实,使其不断发扬光大,饮誉中华。
南昌校区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418号(昌北-下罗)
抚州校区地址: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学府路56号
枫林校区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枫林大道(昌北-下罗)
南昌校区乘车路线:火车站/八一广场:232路到东华理工大学站下 老福山:705路到东华理工大学站下 徐坊客运站: 转车至火车站或者八一广场,距离火车站八一广场都比较近。
优秀辅导员博文博客评选活动参赛作品学工处举办“中国梦?育才梦”优秀辅导员博文博客评选活动[3]
为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大学生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成长成才,以辅导员博文、博客为载体,学工处在10月份举办了“中国梦?育才梦”优秀辅导员博文、博客评选评比活动,共有 52名辅导员踊跃参加了比赛。
经严格审核,共评选出优秀博文6篇,优秀博客6个。其中理学院许小勇老师的《生命中的珍宝“弟子规”》荣获一等奖,软件学院周爱凤老师的《阳光下的大一》、李丽老师的《有种选择叫做责任》荣获二等奖,测绘学院文竹老师的《做个有价值的人才是王道——一个饭盒给我的启示》、师范学院雷国芳老师的《中国梦育才梦》、水环学院李效萌老师的《你的大学你的梦》荣获三等奖。